思覺失調症:放下誤解,給孩子一個機會
- 譚詠康醫師

- 3月5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「醫師你確定嗎?我孩子只是憂鬱症吧?」這是我在診間常聽到的一句話。當我提到「思覺失調症」這個診斷時,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懷疑,甚至抗拒。他們擔心這是個「怪病」,覺得孩子只是「心情不好」,靠著「想開一點」就能好起來。然而,事實並非如此。
思覺失調症並不是什麼神秘或可怕的東西,它是一種大腦訊息處理出現問題的疾病。就像糖尿病是胰島素失調、高血壓是血管調節失衡一樣,思覺失調症是大腦神經傳導物質(如多巴胺)失衡的結果。它不是意志力薄弱,也不是單靠「放鬆心情」就能解決的問題,而是需要專業醫療介入的健康狀況。根據統計,這種疾病在男性中特別容易在15-25歲之間發病,正值青春期的轉換階段。患者可能會聽到不存在的聲音(幻聽)、產生不真實的想法(妄想),或是思緒變得混亂,但這些症狀並不代表孩子「壞掉」或「沒救」。
早發現、早治療是關鍵。研究顯示,若能在症狀初現時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與心理支持,許多患者能大幅改善,甚至回歸正常生活,重拾學業或工作。然而,社會對思覺失調症的污名卻往往成為治療路上的絆腳石。許多家長因為害怕「標籤」,選擇否認孩子的病情,甚至抗拒就醫。這就像感冒發燒時不看醫生,只會讓病情惡化,身體更虛弱。
思覺失調症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們的誤解。當我們放下成見,用科學的態度看待它時,就會發現它只是人生中的一道挑戰,而非絕望的終點。如果您或身邊的人有類似困擾,請不要猶豫,尋求精神科專業協助。給孩子一個機會,也給家庭一個重新開始的可能。



留言